icon

【科技日报】探讨科技前沿 共话可持续发展

来源:
科技日报 陆成宽
发布时间:2024-06-27
收藏收藏
分享
  • 复制链接
  • 微信扫一扫

人工智能带来科学研究新范式,激光开启了科学研究与光基技术新纪元,合成化学进入融合和功能主义时代......6月26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期间,学部第九届学术年会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会上,7位院士围绕科技前沿和可持续发展,分别作出精彩的学术报告。

从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到自动驾驶的加速探索;从智能工厂开足马力高效运转,到智能应用辅助医生诊断疾病......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正在重塑生产生活方式、引领时代变革浪潮。

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分析了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态势和我国相关领域发展现状,从数学模型和计算系统两个角度,提出了探索人工智能基本原理的框架和下一代人工智能系统的技术路线。

鄂维南认为,除了算力问题,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人才资源和算力资源没有对接好;二是底层创新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技术框架基本依赖国外;三是综合性、前瞻性人才匮乏。

“因此,我国需要建立完整的人工智能底层创新体系,这个底层创新体系包括芯片、系统软件、数据和数据库、高性能计算、算法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建立起来,不能有任何依靠国外的幻想。”鄂维南说,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路线是不可持续的,要想找到能使我国人工智能长期稳定发展的技术路线,必须探索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

现在,合成科学与生命健康、农业、材料、能源等各领域密切相关。可以说,合成分子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樊春海在会上作了题为“合成科学发展的新路径”的报告。他从合成科学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出发,重点介绍合成化学与合成生物学的交叉特色和相互融合特点,从两大学科互相促进的角度展示了合成科学发展历史、现状、趋势和挑战,展现了人工智能、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之间由点到面的快速融合和相互促进趋势,展望了合成科学未来的变革和发展。

“未来合成科学的新趋势是化学与生物学的融合,一是探索生物合成的底层机制,包括酶的结构与催化功能的关系、酶的动态催化机制等;二是模拟生物体系的物质与能量转化过程,构筑高效的仿生催化剂和人工酶,发展高效的仿生反应,实现各种功能分子的高效精准创造。”樊春海说。

同时,樊春海表示,未来合成科学还将聚焦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分子合成,充分发挥生物合成与化学合成的各自优势和价值,对接医药、材料、能源、碳中和等重大经济领域和社会需求。

“合成科学未来还将拓展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从新的角度去思索地球演化、环境失衡、生命进化及健康、疾病等基础方向,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樊春海说。

去年,3位科学家因阿秒光脉冲研究获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时间,阿秒物理引发全球热议。阿秒光技术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用来观察和操控极短时间尺度下的现象,在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前沿研究中具有广泛的潜力。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旗煌介绍了阿秒光脉冲以及其研究意义,阐述了阿秒光脉冲的获得途径、测量方式、应用研究现状和阿秒物理研究进展,并对阿秒光科技在电子超快动力学等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此外,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盖博·施德潘以“交通堵塞问题:动力学与控制”为题作了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徐义刚、杨孟飞分别以免疫学与生命健康、地球科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深空探测与空间科学为题作了报告。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4-06-27 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