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发生了什么?广汽日系“两田”,断崖下滑

来源:
中国基金报
发布时间:2024-02-13
收藏收藏
分享
  • 复制链接
  • 微信扫一扫

经历了2023年岁末冲刺后,2024年合资汽车品牌销量如何?

近日,多个合资品牌公布1月销量情况。虽然与2023年同期低基数相比,不少合资品牌出现同比大幅增长。但由于去年12月的“透支”,多数合资品牌出现较大幅度环比下滑。

其中最为尴尬的是广汽旗下日系“两田”,尤其是被视为日系“顶梁柱”的广汽丰田,1月销量不仅同比下滑超三成,而且环比更是几近“腰斩”,开年艰难起步。

合资品牌在国内前景如何?业内普遍认为,在2024年新能源汽车更为猛烈冲击的情况下,合资品牌生存空间将会进一步压缩。有机构甚至喊出“价格战或将开启合资品牌出清序幕”之声。

部分品牌为何同比大幅增长?

2月以来,包括东风集团股份、上汽集团广汽集团长安汽车在内的多家上市车企披露1月汽车销量,其中便包含旗下的合资品牌。有意思的是,多个合资品牌销量同比增幅达到两位数,其中东风本田东风日产、长安马自达月销量甚至实现了倍增。

数据显示,东风日产1月销量达到7.55万辆,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116.75%,同为东风阵营的东风本田也实现6.51万辆的月销量,同比增长113.26%。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长安马自达身上,这一合资品牌1月销量为9208辆,同比增长128.83%。而上汽集团旗下上汽大众实现了9.51万辆销量,同比增长32%。

主打燃油车的合资品牌何以在1月打出“翻身仗”?“2023年春节假期在1月份,导致当年1月份销量基数较低,而今年1月份受节假日影响较小,合资品牌的销量同比增长理所应当。” 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林示分析。

实际上,同比大幅增长这一情况,在新能源汽车品牌身上同样已经发生。与去年同期相比,理想汽车月销量同比大增106%,埃安同比增长145%,而极氪和零跑更是分别同比增长302%和978%。

此外,在林示看来,也有政策性因素促使合资品牌销量增长。他表示,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的调整让部分消费者转移到传统燃油车市场,这或许能解释为何以销售燃油车为主的合资车企销量突然回暖。

谈“翻身”为时尚早

不过,就此断言合资品牌“翻身”为时尚早。与去年12月销量相比,多数合资品牌环比大幅下滑。

其中,长安马自达去年12月销量达到1.1万辆,1月环比下滑16.5%;上汽大众去年12月实现14.26万辆销量,对比来看,今年1月成绩环比下滑33.31%。

最为尴尬的是广汽旗下日系“两田”,环比近乎双双“腰斩”。其中广汽本田1月销量为3.53万辆,环比去年12月下滑55.61%。即便与去年1月低基数相比,广汽本田也同比下滑7.5%。而一直扮演日系“领头羊”角色的广汽丰田1月仅卖出5.1万辆,环比下滑47.64%,同比下滑幅度也达到32.41%。

上汽集团旗下的上汽通用情况类似,1月卖出3.6万辆,同比下滑34.55%。与去年12月相比,上汽通用1月销量环比下滑幅度甚至达到61.78%。

在业内看来,面对新能源汽车冲击,合资品牌去年底的大力促销导致销量透支,令“环比下滑”成为今年1月的主旋律。根据乘联会近日公布的数据,主流合资品牌1月零售67万辆,同比增长43%,环比下降15%。

更为关键的是,虽然个别合资品牌同比销量“回暖”,但并不改变市占率下滑的趋势。乘联会数据显示,1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9.2%,份额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6.7%,同比持平。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为6.5%,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

年内压力依然巨大

主打燃油车的合资品牌,在2024年如何面对新能源汽车更为猛烈的冲击?这是每个合资品牌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业内看来,由于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显著下跌,预计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成本将继续下滑,这也为新能源车企提供了更多的降价空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1300万辆大关,渗透率将超过40%,预示着市场潜力巨大且竞争愈发激烈。

平安证券预计,2024年由头部新能源车企主导的“价格战”仍将延续,尤其是在10万元~20万元的主流价格带。实际上,在今年1月,价格战已经在新能源车企之间打响。在市场看来,新能源汽车降价、内卷将会进一步挤压燃油车市场。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预计,年内剩余时间合资车企压力依然很大,主要源自转型新能源不顺利。中金公司也认为,目前规模较大,但是电动化转型缓慢的合资车企,将会面临严峻考验。

合资品牌或逐步出清?

近年来,部分弱势合资品牌销量持续断崖式下滑,在业内看来,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合资模式红利正在消退,合资车企建立的传统动力总成的技术壁垒不复存在,电动智能化已经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基础。

中金公司分析,部分合资品牌首先在电动化路线上存在分歧。对于传统汽车巨头来说,燃油车业务相当于“利润中心”,这些巨头依托以内燃机为基础的动力总成,构建技术壁垒并获得超额利润,但电动车业务却相当于“成本中心”。

该机构分析称,传统车企过度放大短期利润的重要性,而忽视电动化转型的迫切性,所以合资品牌在选择电动化技术路线时,不愿意完全放弃燃油车平台。“例如丰田坚持油混、插电混动、纯电动、氢燃料多线并举的电动化发展路径,凭借成熟领先的混动技术建立长期竞争优势,并形成路径依赖。”

另一方面,合资品牌还受限于较长的决策链条,新车型通常需要先在海外总部完成设计,再到中国市场进行适配开发,影响电动车产品的上市进度。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合资品牌出清序幕已经拉开。自2023年以来,广汽菲克广汽三菱已经宣告出局。

中金公司认为,合资品牌将面临三条发展出路:第一,坚定加快电动智能化转型,制定适应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第二,开拓与中国车企合作新模式,在电动车平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补足短板。第三,退出中国市场。

该机构预计,如果合资品牌的新能源销量没有起色,可能会按照“尾部合资品牌→二线合资品牌→一线合资品牌及二线豪华品牌→一线豪华品牌”的顺序,从弱到强逐步出清。

相关企业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法人:曾庆洪
注册资本:303134.4616万人民币
主营:汽车整车、汽车研发、汽车销售与物流、汽车金融、乘用车、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设计、汽车物流、汽车保险、汽车租赁、汽车工业、商用车、汽车、摩托车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法人:杨青
注册资本:858937万人民币
主营:汽车制造、汽车销售、汽车零部件、无人驾驶乘用车、汽车装备、汽车排气系、汽车电子电、汽车总成和零部件、汽车发动机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系统、乘用车及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管理、汽车铸铁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机电耦合及能量回收系统、智能网联汽车、输送线、汽车整车、总成零部件、汽车电子电气、发动机润滑系、发动机供给系、汽车传动系统、雪橇式地面输送系统、乘用车、新能源汽车配件、汽车冲压、汽车相关业务、燃料电池堆及辅助系统(BOP)、汽车车架、自行车零部件、汽车分时租赁平台、汽车底盘系统、发动机及配件、汽车冷却系、车架悬架系统、汽车、汽车发动机、发动机平台、整车平台、商用车、整车、自行小车输送线、推杆悬挂输送线、新能源汽车、农、林、牧、渔专用机械、汽车工业、轴瓦带材、大功率取力器、机器人与增材设备、车身及饰件、航空机体及内饰件、G2B电子政务、支承连接装置、PKS底座、自动液力变速器及配件、发动机、储能系统、三和九观、服务管理、工业互联网及支持服务、动力总成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法人:王晓秋
注册资本:1157529.9445万人民币
主营:汽车零部件、汽车整车、汽车制造、乘用车、新能源汽车、汽车饰件系统、汽车产品、商用车、互联网汽车、品牌汽车、电动汽车、轿车、汽车工业、重型商用车产品、汽车转向系统、汽车金融、底盘系统、卡车、跃进汽车、全方位出行服务、底盘、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移动出行服务、汽车金融业务、整车、汽车部件、拖拉机内燃机、出行服务、客车、重型卡车、皮卡车、轻型客车、汽车变速器、汽车模具、越野车、专用车、汽车用品、货车、SUV越野车、新能源客车、出行工具、零部件、移动出行平台、发动机、出行服务高频流量入口、智能产品系统、二手车、专用底盘、动力驱动系统、变速箱、制动系统、海外生产研发、厢式货车、摩托车、拖拉机、旅行车、电子电气、饰系统、多功能旅行车、改装车、环保车、特种车、旅游车、电驱、制造服务平台、售后服务、公司金融